第六十六章 新的发现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白洁小说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六十六章 新的发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六章 新的发现

  或许是由于各有心事,两人都睡得不好,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便先后起床,随便凑合着吃了点早餐便结账上路。

  二人还以为自己起得早,却没料到一到路上,辛勤的农夫们已经遍布四野。

  虽然已经普及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但这个时代农业仍然是一项异常艰辛的事。工具的改进确实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随之而来的是取代以往粗放管理的精耕细作开始萌芽,需要农夫付出辛劳的环节也越来越多。

  申不害主持韩国变法之后,宣布土地私有,国府分配的土地只要完成五年税赋便属于农夫私产,可以自由买卖。

  除此之外,农夫之家若有剩余劳力还可以自由开荒,一旦把荒地开垦为熟地,再完成相应年限的税赋,这些新增土地也同样归属于付出劳动之人。

  在此之前,韩国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属于贵族,农夫只能依附贵族生存,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对他们的冲击可想而知。

  农夫们开荒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只不过开垦荒地绝不仅仅是烧把火播上种子那么简单。

  荒地之所以成为荒地绝非毫无缘由的,密布的灌木杂草、时常出没的蛇虫猛兽、数量众多的山石杂物,都为农夫的垦荒带来了重重阻碍。

  要把一块荒地变成良田,往往需要全家老小劳作数年才能初见成效。

  还有一个更大的阻碍:水。

  不要说丘陵坡地,就连很多平原河谷在没有兴修水利之前,收成都是极不稳定的,而那种因一两项重大水利工程而使得国势大涨的例子并不鲜见。

  各国其实都在不同程度地鼓励垦荒,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便是水利设施的跟进。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要修建水利工程并不容易,往往需要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费时数年甚至更久才能有所成效,即使是一些强国也不敢轻易开启。

  将全部国力押在建设水利工程之上,不仅需要国家内部极为稳定,外部的环境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列国征伐不休的大争之世,更是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如此一来,对历法的精确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错过农时,农作物在最需要水分阳光的时候却没有处在相应的节气,带来的结果就不是欠收那么简单了,周边虎视眈眈的诸侯们绝不会错过任何可资利用的机会,星官的一次失误,或许就会令国破家亡,宗庙断绝。

  这也是为什么列国倾轧不休,星官大会却一直畅通无阻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国都不敢承担历法计算失误所带来的后果,身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无法主持历法的修订任务,崛起的诸侯们立即接过了这个重任。

  即使两国正在交战,星官的往来也不会受到阻碍,其人身安全的保证更是为各国所默认。

  二人一路前行,沿途便看到不少担水浇地的农夫。大致了解了一下韩国的水利状况之后,杨华不由心情大定,仅靠拦河大坝一项技术便足以令他在这个时代立足了。

  韩国灭郑并迁都新郑之后,涧河盆地其实已经算是韩国疆土中的边缘地带,其发展水平当然远远不能代表整个韩国。

  可在此之前,韩国曾经一度以附近的宜阳为都,所以对这个近在咫尺又地处要冲的平原河谷地区进行过大力的开发,至少在申不害变法之前,涧河盆地仍然算得上是韩国较为发达的地区。

  即使算不得是水利专家,但韩国的水利设施情况在杨华眼里也是极为不堪的:除了少量沿河而建的引水渠,再没有其他任何的水利设施,稍远一点的平原田地就需要人担肩挑,更遑论盆地边缘的坡地丘陵了。由于多次参加星官大会,苌弘在这方面倒是有些了解。以他历年沿途所见,这其实就是各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不要说韩国,就连最为富庶的齐国,以国家主导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主要也是用来防止水害,像杨华设想中那种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四野的灌溉系统还远没有出现。

  对比了一下苌弘印象中的各国水利状况,杨华此前在村里设计建造的水利系统反而更加先进实用,不仅把沟渠延伸到了几乎所有可耕种的田地,蓄积的水能也得到了极大的利用。

  怪不得农家会见猎心喜,这套水利系统恐怕就是他们愿意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由于没有再驻留攀谈,太阳初升之时,二人已经走出新安谷地进入涧河最大的盆地。一个长约数里的湖泊出现眼前,一块块平整的田地环湖而建,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摇曳,湖畔的小丘上赫然出现一座城池。

  这便是渑池了,流传后世的渑池会盟尚未发生,却丝毫不影响杨华对它的好奇:这可是他除洛邑外所见到的第一座城池。

  此时的渑池还叫黾池,因其旁边这片湖泊盛产一种名叫“黾”的虫子而得名。当然,除了盛产黾,这里还盛产谷物,以至于那条注入湖泊的河流被称为穀水。

  得益于湖泊提供的稳定水源,涧河盆地农业生产极为发达,虽然相隔只是数里,新安谷地四处开荒的景象在此已不复再现:能开垦的荒地早就开垦完了。

  没有荒地可供开垦,庶民们却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一条忙碌的人流从城门而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林之中,挑着担子的壮年、赶着牛车的老者、背着背篓的妇人、提着篮子的孩童……

  数以万计的庶民汇成一条川流不息的运输大军,正不停地将山林里的矿石运往城里。

  如此繁忙的景象令杨华难以忽视,凑近队伍一看,杨华不由大吃一惊:人们运输的东西除了预想中的铁矿石,其中更有不少煤!

  一直以来,杨华还以为自己是第一个用煤来炼铁的人,没想到离开周地所到的第一座城池,便将他那点小骄傲无情地撕碎。而且仅从外观看来,那些铁矿石和煤的质量就比他千辛万苦采到的那些煤铁好上许多。

  从庶民口中零碎的信息中得知,申不害变法之后,除了操练新军,大兴农业之外,对于手工业也是极为重视的,特别是韩国的强项:兵器制造。

  庶民除了垦荒得利外,若是处在拥有冶铁业的城市,还可以协助运送煤和铁矿石来代替粮税和徭役,超出部分还会获得工钱补贴家用。

  渑池一带已经没有什么荒地可供开垦,庶民们忙完地里的事后,纷纷带着全家老小干起了这份“兼职”。

  根据去年的经验,大多数人不仅通过这份“兼职”完成了赋税的交纳,甚至还挣了一笔不菲的“外快”。所以只要天公作美,尝到甜头的庶民们无不自发地前来运送煤、铁,甚至周边地区也会有不少庶民在农闲时前来“打工”。

  在这些庶民眼里,煤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事实上,人类对煤的使用可以追潮到新石器时期,用作燃料的时间也并没有一般人以为的那么晚。

  只不过最初的时候,人类大多居住在山洞或闭塞的茅屋之中,煤燃烧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如果空气流通不足,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再加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极高的森林覆盖率让人类可以轻松获得更加安全的燃料来源,这才让煤的广泛使用大为推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j11.cc。白洁小说手机版:https://m.bj11.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