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劲韩之名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白洁小说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六十七章 劲韩之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七章 劲韩之名

  韩氏作为晋国卿士的一支崛起之后,领地虽然不断扩大,但铜矿一直较少,而且还属于晋国君主的专利。与之相反的是,铁矿和煤矿的数量众多,特别是获得宜阳之后,更拥有了一座非常容易开采的铁山。

  青铜器的口子被扎紧了,为了在残酷的卿士斗争中生存下来,韩氏便只能拼命以铁制兵器武装自己,无意之间竟发展出领袖群雄的冶铁技术。

  不止是韩氏,魏氏、赵氏的冶铁技术都非常发达,赵简子甚至筑了一个巨大的铁刑鼎,正是因为有了较为成熟冶铁技术作为支撑。

  当然,由于铁器容易氧化,不便保存,后世出土的铁制器械并不多,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铁器的广泛使用要推迟到数百年后的汉时。受铁器的拖累,煤的使用历史也被随之推迟。

  事实上,列国互相征伐的大争之世,不仅有竞相争鸣的百家思潮,各种各样立足于农战的技术革新也是日新月异。

  激烈的竞争逼迫着各国进行技术改进,一旦落后便难逃国家灭亡的命运。

  遗憾的是,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的技术成果并不能很好地发展下去,席卷天下的改朝换代战争中,工匠们那双灵巧的手中被迫塞进了各式各样的兵器,然后毫无价值地湮灭于他们本不该出现的战场之上。

  侥幸存活下来的,带着他们残缺不全的技术积累,又重新在新的时代生根、发芽、成长。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便是秦末著名的骊山刑徒军,这支临时组织起来军队屡破陈胜大军,直至巨鹿大战前几乎鲜有败绩。

  后人多以为其身份为刑徒,可是却没有注意到正是这群所谓的刑徒修建了数千年后都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真的是出自那些“刑徒”之手吗?

  来到这个时代并不久,仅在周地杨华所感受到的意外已然不少,没想到刚出家门两天,预料之外的事情竟是一个接一个,真不知道若是能走遍天下,会有多少巅覆性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本来他们今天的目的地是要过硖石关赶到魏国的陕地,根本不用进渑池,直接从一旁的官道便可离去,可韩国竟然早就在用煤炼铁的意外发现让杨华再不愿错过这座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城。

  毕竟是座城池,守卫不仅比之前那座哨卡多了一倍,而且还要盘查往来行人携带的物资。杨华和苌弘本来就轻装而行,再加上又是在普通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的星官,在交了一枚刀币的入城税后便得以放行。

  比起洛邑王城,渑池简直小得可怜,整座城池不过一里见方,只有东西两道城门,两条大街在城中央交汇,将城内分成了四个部分。

  整个城东的两大块都是冶铁作坊和工匠居所,浓烟处处,敲打之声更是汇成一股洪流;城西一块是仓库和官署,另一块则是庶民区和一些店铺。

  沿街而行,各铁匠作坊大多以生产农具为主,所以并不忌讳路人观望,杨华甚至进入其中一个作坊与正在休息的工匠交谈了一会儿,大概了解了韩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申不害变法之前,韩国虽然没有出现足以与国君对抗的大贵族,但“封建”程度仍然很深。

  或许是因为自身是分晋而来,为了避免出现同样的情况,韩国对卿大夫的势力极尽限制,转而大封公族。而为了避免晋国历史上小宗取代大宗的重演,分封的公族势力也不容坐大。

  整个韩国便由数量众多的公族分割而治,互相制衡,甚至朝堂上也由公族占据了大多数重要位置,国君的势力虽然要大于诸公族的总和,但却很难积聚全国的力量推行改革。

  不仅韩国有这样的情况,当时的各国也大同小异。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给诸侯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臣子也有翻身做主人的一天。

  也正是因这两个例子,延绵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进入尾声,那种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和开拓来扩大封地并拥有完全治权的“封建”成为禁忌,因功劳太大而被猜忌黯然离国甚至惨遭杀戮的例子却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国时代的开启也就是华夏封建的终结。

  在渡过三家分晋最初的蜜月时期后,魏国与韩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特别是魏国通过李悝变法,由吴起率军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后,公开叫嚣着一统三晋的声音在安邑几乎没有停歇过。

  韩国虽然也通过灭郑获得了原属郑国的大片土地,实力随之增强了不少,却远无法与魏抗衡,甚至有些公族与魏国眉来眼去,指望能在随时可能爆发的韩魏大战中保住自己的富贵。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继位的国君韩武才打破韩国立国以来非公族不能出任重臣的惯例,果断任用原本为郑国小吏的申不害为韩相主持变法,不惜向同属一族的贵族举起屠刀,希望可以借变法让韩国更加强盛,在列国征战中存活下来。

  申不害以铁血手段镇压韩国贵族压住所有反对的声音后,将原本分散于各公族手中的特权全部收归国有,特别是冶铁业,更由原来谁领地谁开发的惯例变成国君专属,任何人胆敢染指者都是灭族之罪。

  各贵族手中拥有的相关工匠也随之无偿送给了国君,申不害将这些工匠以军旅的形式组织起来,重新规划了韩国的几大冶炼中心,按照各地情况不同分配工匠,并像考核官吏那样对工匠定期考核、分等。

  也就是说,在打压原本的血缘贵族之后,申不害又亲手扶起了“铁匠贵族”。

  铁匠们虽然没有资格享有封地和特权,但再不是永远做为贵族私产的存在,那些技艺娴熟的工匠一旦在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次,其地位甚至不会低于下层官吏。

  虽然不可能再进一步提高成为真正的贵族,但与之前的待遇相比,已经有着天壤之别了。

  除了新崛起的铁匠贵族,韩国的新军贵族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只不过杨华无缘得见,不过观乎各国变法的情况,想来和魏武卒大同小异。

  各国变法在很多内容上互相借鉴并不鲜见,必须明示国民的变法法令也不可能有丝毫隐蔽性。变法的成效也绝不是靠这些法令来实现,优劣的区别主要还是看是否契合本国国情。

  如此一来,韩国的冶铁业在原本就遥遥领先的情况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级工匠不断涌现,这才有后来的“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的盛况。

  在申不害的主持下,韩国在列国中率先完成了冶铁业的“国有化”,分散零碎的铁器作坊消失了,统一标准的巨型冶铁“怪兽”撑起了劲韩之名。

  虽然立身四战之地,强国环绕,但在申不害主政的这段时间里,竟无一国敢侵犯韩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也绝不是善于玩弄权术所能达到的。

  “国有化”其实并不是申不害的首创,之前的齐、魏变法无不在某些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只不过其过程远没有韩国这般充满着鲜血。所以苌弘对各国变法的看法倒也一语中的:加强集权,废除封建。

  稍稍一窥申不害变法的农业和手工业部分内容,杨华已经极为叹服,只是不知其亲自编练的新军到底如何。

  据说韩国新军驻在新郑,看来此行是无缘得见了。不过仅这两样,已经让他大开眼界,此次随苌弘赴星官大会果然收获颇丰,若是不走出来亲眼所见,他哪里知道天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风云变幻。

  仅是韩国的“边疆”地区就有着如此多的收获,此刻他对后面的路不由得更加期待起来。刚刚变法的韩国就已然如此,变法已经十年,号称悍绝天下的魏国又会有着什么样的风采呢?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j11.cc。白洁小说手机版:https://m.bj11.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