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先管好吃的事情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白洁小说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三十九章 先管好吃的事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九章 先管好吃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杨华没敢继续休息,稍作洗漱连饭也没吃就拉着高石子和泰山去了水坝。

  虽然他给大家放了三天假,不过眼看就得回城了,他哪里还坐得住。今天是大年初一,不过这个时代节日的气氛并不太浓,很多习俗都是后面慢慢形成的。杨华也顾不得这些,一心想着抓紧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构想。

  三人到水坝的时候,天也就刚刚开始放亮,但农家的弟子们已经开始起来劳作了。

  远处的山坡、树林里活跃着三三两两的身影,许行则带着两三名弟子沿着开挖好的沟渠查勘地形,不时插上一些树枝作标记。

  仅仅观察了一会儿,杨华就觉得农家还真是不简单。

  别看只是在山野中寻找食物,但分工却极为明确:四五名弟子最是活跃,他们一会儿扒开枯草丛,一会儿穿梭在灌木树木中,不时从背囊里抽出一支三角布旗插在地上,发出一声哨声后便继续前行;不一会儿,便会有两三人组成的小组,带着挖掘工具赶到插旗之处,动作麻利地挖掘起来;挖掘完毕之后,他们立即赶往下一个插旗之处,其后自然会有一名弟子前来将挖掘出来的东西装入背囊,收起旗帜,一旦背囊装满,便立即赶回;回来之后,又有另一批弟子专门负责分类、清洗,再交给其他人负责处理、烧煮。

  虽然已经多次被古人的智慧所打击,但杨华仍忍不住赞叹不已。

  谁能想到落魄至此的农家,居然有着如此精细的分工协作系统,就连在野地里寻食,也做得井井有条。当然,这也可能受环境所逼,毕竟这几年他们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农家学派领头人的许行绝对不简单。

  随即他又有些疑惑,以农家这样出色的生存能力,为什么昨天出现在这里时,居然会挨了几天饿?

  旋即他又明白过来,农家果然是时运不济,他们从韩国到这里,所经过的线路只可能是一条。而这一条线路的最后一段,正是王城小吏们平时出城采掘野菜用来补充口粮的区域。

  王城小吏们虽然没有农家这么强悍,但胜在人多啊,而且好几个月都在不断采掘,但凡能吃的,恐怕连根都不会留下。特别是立冬离城的时候,有不少人更是一路采掘回村,以期补充过冬的食物。

  可以想像,这段饱经“扫荡”的路让农家走得多么绝望。

  进入水坝边的大屋时,有感于杨华的收容,整理食物的农家弟子纷纷向杨华行礼问候。杨华一一回应,再看地上一堆堆分类摆放的食物,数量已经不少,除了一两种之前吃过的,其他就一概不识了。向高石子和泰山投以询问的目光,二人也是大摇其头。

  看来果然是术业有专攻,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农家发展出种种令人惊奇的本领。

  盘桓一会儿之后,杨华便直接上了水坝。

  这座最先建设的水坝,已经建成十天了,水量虽然不大,却也蓄起了不少的水。当然,要想蓄满,只怕还得一个月时间。不过在设计之初杨华便考虑到了这点,只要有水,即使不多,也能够胜任他的大多数设计。

  首先他要做的,便是给这座水坝安装一部水力磨坊。

  水力磨坊并不是什么超时代的东西,事实上在公元31年的时候,南阳太守杜诗便创造出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

  大炼钢铁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杨华现在满脑子都是如何解决吃的问题。

  在专门的机械发明之前,粮食去壳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条件宽裕的村子,一般会用牲畜拉着碾子进行初步的破壳,然后利用风和筛进行分离。而更多的情况,就是利用简单工具靠人力来进行了。比如舂米,那就是个需要身强力壮的人才能完成的力气活,否则就极为消耗时间和精力。

  至于要把粮食磨粉,那就更麻烦了。

  一般情况下,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石磨据说就是公输班发明的,杨华并不知道是否确切,但不论是王城还是周围的几个村子,他还真没有发现石磨的存在。或许真的是出自公输班,不过他现在刚刚离开楚王,恐怕还没来得及发明这些百姓所需的东西吧。

  为了告别粗糙的粟米饭和粟米粥,告别吃顿麦饼都极为费力的现状,杨华决定让水坝实现的第一项功能就是功能完善的水力磨坊,不仅拥有各种粮食去壳的功能,还要有磨粉的功能。

  传动系统的设计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过就是利用涡轮来驱动机械,从小到大他没少捣鼓过类似的东西,虽然只能算是小孩的玩物,原理结构却相差无几。当他把设计草图展现在高石子和泰山面前时,二人几乎没花多少功夫便明白了。

  磨粉和去壳需要不同的配套机械,虽然杨华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东西,这些都是简单重复的动作,在看过几次村民的演示后,他便有了初步的设计,在和高石子和泰山商讨了一晚,各类器械便已经成型。

  在这个冬季的大建设中,多亏了高石子和泰山的帮助,很多他设计的想法才能一一得以实现,甚至很多他只有粗略想法却无法有效呈现的东西,也是靠着二人进行完善。

  当然,高石子和泰山也是受益匪浅,通过与杨华的相处,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极大改观。

  在这个时代里,很多创新其实并没有技术阻碍,而是受限于思维的方式和具体现实。比如玉府的那些工匠们,他们自幼便开始练习家传的技艺,其熟练程度并不比泰山、高石子这样的民间工匠差,甚至有的还要更胜一筹。但他们所制造的东西,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的甚至就明明白白写在周礼之中,长、宽、高的数值,哪一部分采用什么材料,该用什么样的纹饰,每一样都写得清清楚楚,根本容不得他们作出丝毫改变。

  几百年的传承下来,原来祖先会什么的,子孙也只会什么,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民间匠人就不同了,像公输班这样立志取悦君王的毕竟是其中的少数佼佼者,更多的人服务的对象仍然是普通大众。他们制造的东西没有规格限制,只求实用,能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所以,他们必须得根据不同的雇主需要和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和工艺。

  正因如此,很多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来至于民间,技术革新也多由他们来推动。只不过相比于宫廷匠人,民间这些匠人的地位就更低了,能在史书中留下痕迹的更是屈指可数。

  虽然杨华也与不少玉府中的工匠相熟,但他却更喜欢与高石子和泰山交流探讨,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二人接受新思路的能力远远胜过玉府的工匠。

  很多时候,三人之间的交流都极为顺畅,这让杨华直呼捡到了宝:虽然平时也爱捣鼓点模型什么的,可他并不是什么专业人士,甚至连纸上谈兵都够不上。若没有高石子和泰山这两个经验丰富且技艺高超的帮手,他的很多想法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建设水坝时,杨华贪心设计了三个动力出水口,也就意味着可以同时提供三个水力传动系统的动力。这些出水口全是用上百斤的铁闸门负责控制,虽然这些闸门很容易氧化生锈,但至少在几年之内还不会出什么问题,日后再慢慢改进不迟。

  三个闸门都各有一套齿轮和杠杆系统进行开关控制,只需一个壮汉便可操控自如。整个系统杨华也就只提了一些设计思想,其他的都由泰山和高石子操刀。

  各种零件已经在之前制作完毕,今天他们要做的也只是安装调试而已。

  杨华袖着双手在那里愉快地当着观众,偶尔打打下手,递递工具零件什么的,高石子和泰山则亲自动手安装。由于之前已经考虑成熟,再加上二人的高超技艺,不到一个时辰,三道闸门的控制系统便告完成。接着又分别开始测试闸门开合,虽然由于水位较低,水压并不高,但轰鸣的水声仍然令杨华大为满意:至少在回城前,自己能吃上一回细面麦饼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j11.cc。白洁小说手机版:https://m.bj11.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