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终于有了机会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白洁小说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三十四章 终于有了机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四章 终于有了机会

  周室实行的是六乡六遂制度,六乡居民是自由民,有参与政治、教育和选拔的权利,有服兵役和劳役的义务;六遂则没有这些权利,只负责农业生产,并提供各种劳役,只是贵族的仆人和奴隶。

  按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杨华所在的村子虽然只有几十户人家,不过也被视为一族,只是族老并不负责催收税赋、安排劳役,只负责调解邻里,登记户籍而已。

  现在的周王室,六遂之民早已逃散殆尽,六乡之民也所剩无几。而杨华他们这样的“士”,其实已经沦落得和乡民差不多了,只不过他们以充当周王室官吏来交纳税赋,日子过得要比六乡之民稍好一点。

  至于贵族,乡民遂民都跑了,就算你有万顷良田,没有人耕作打理,一年下来就会长满荒草,三五年之后便俱成荒原。原本周室那些显赫的贵族世家们,现在也就仅剩下两三家了,而且也衰落得无复显赫之貌。

  一问之下才知道,之前自己为家里造得那个火炕,虽然只是初次草创,但效果却也不错。

  先是引得村里的各家前来参观,接着又传遍了周围的几个村子。由于每年都是这个日子回来,所以各家几乎都派出代表,有的是想请杨华帮忙造炕,有的是想学这门手艺,自己造炕。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乡民们极是纯朴。

  虽然不少人已经从林、壮二人那里知悉了全部过程,但由于没有得到杨华同意,虽然冬天已到,竟没有一人私自造炕。这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让杨华简直感动得一塌糊涂。

  看着寒风中衣着单薄的众人,杨华既感慨又欣喜。感慨于村民的质朴,欣喜于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点。

  一直以来,他都在思考着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最起码得要解决温饱问题。不过遗憾的是,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快三个月了,但如何解决温饱仍然让他头疼。

  他设计的火炕解决了室内的保温,可总不能一天到晚在屋里呆着吧,整整一个冬天什么事也做不成,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

  在他看来,制约的因素不少,但根本问题还是人力不足。

  在这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一切全都需要依靠人力才能实现。可他现在的处境,连养活自己都要靠着母亲的劳作,更不要说召集人手来实在自己那些计划了。一个人,一户人,力量都太过微小,实在干不成什么事情。

  而现在,机会居然就出现在了面前,上百户的人家,怎么说也就有上百个劳动力啊,有这上百个劳动力,自己可以干成多少事情了。

  欣喜之下,杨华立即大声宣布:不论相请还是想学,一律同意,各家只要下午派一个劳力来即可。

  众人欢呼而去,高石子满意地点了点头,泰山却在那里嘀咕:“要是收徒的话,该收多少束脩才合适呢?”看来不用杨华明说,二人也明白这事多半得落在他们头上了。

  村口分别之际,刻一再要求必须先给他家造,理由便是第一个火炕他出了不少力。而清、连、槽则不断向杨华使眼色,用意当然再明显不过了。几人已经习惯了有火炕的日子,回村之前早已多次要求了。

  杨华此时却已无瑕顾及这些了,匆匆别过众人,立即带着高石子和泰山返回家中。向母亲和弟弟介绍过二人之后,他便开始抓紧谋划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了。

  这是他解除困局的第一项大事,由不得他不高度重视。

  自己一直渴求的团队终于等到了。人数不多,却正好适合连班干部都没当过的杨华练手。

  正因如此,他仅挖空心思回忆自己之前学到的所有管理知识,更融合了这段时间在藏室及玉府点滴心得。

  组织管理是门重要的学问,自古以来,有组织胜无组织,鲜有例外。

  村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这倒是让他省了很多事,需要重点考量的便是如何分工。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分工和协作之上的,他更是生活在是全球化高度分工的时代。

  杨华在那里冥思苦想,高石子和泰山却在林和壮的带领下,参观杨华家里的“第一炕”。两人这次倒是难得观点一致:实在是太丑了。

  见杨华不理自己的嘲讽,泰山也感无趣,评议了一番后,便主动开始与高石子着手设计改进方案了。

  相比与城中还算宽敞的宅子,杨华村里的家就显得寒碜多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只有三间屋,堂屋显然不能住人,所以他们两人就只能和杨华三兄弟挤在一起了,这可需要一个更大的炕。

  二人设计得差不多的时候,杨华也凑了过来,就一些细节和安排与二人商量。二人都是出自底层,深知底层疾苦,又亲身感受过火炕带来的温暖,所以并不排斥被杨华当作免费劳力。

  不多时,族老便派人前来相请。和二人敲定好最后的几个环节后,便一起来到村里的晒场。宽阔的晒场上已是人头攒动,显然各家都不止派出一人,其中甚至有些妇女的身影。由于周围几个村子基本都是王城小吏之家,更让杨华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如此一来,杨华更是毫不客气了,走上最高处的平台,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了:“各位,第一场冬雪即将到来,以往大家都只能挤在家里,忍受着烟熏火燎度过寒冬。但是如果建了火炕,这样的日子就一去不回了!时间紧迫,为了让每一家都能过上有火炕的日子,我希望大家听从我的安排,齐心协力,一起完成这件事。这不是哪一家的事,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大事。”

  “华,我们都听你的!”漆绘在下面大声嚷着,其他人也随声附和。本来杨华在小吏间的人缘就算不错,在解决漆绘的事后,更让他有了一定的人望。

  杨华点了点头,止住喧闹的众人,接着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起来。

  首先他将各村年老体弱之人挑选出来,让他们赶回村里发动整村人手准备建炕所需的材料。他把炕分为大中小三类,再将之前已经计算好的材料数量一一告之,石头多少块、泥土多少桶都尽量精确到个位数。

  打发走老弱之后,剩下的青壮仍有一百五十人之多。

  他将这一百五十人分成五组,再各分成六个小队,每队五人,每队中挑选一名原本就是工匠或者看起来精明聪慧之人为队长。三十名队长再一分为二,分别由高石子和泰山领走进行实战培训。

  剩下的人则暂时充作劳力,开始广搜山野,找来适合建炕的石块,堆积在晒场之中。

  杨华居中调度,同时暗自记住各人的表现,以期选拔特异之人。

  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由于严重缺乏工具,对石头缺乏再加工的能力,所以只能就地取材,形状自然就千奇百怪,建成后的火炕的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二是缺乏盛载泥浆的器物,运送的速度就极为缓慢。

  前一个问题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杨华也只能凑合了,后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倒也简单,先让大家搬运干燥的泥土,再加水和成稀泥即可。不过随即又让杨华发现,取水也是个难题。

  村子一般都建在溪边,小溪水量不多,但每年夏季却也要发几次山洪,所以都离得较远。平时大家除了做饭和饮用,需要水的时候都在溪边解决,问题倒还不大,但现在大量需要用水的时候,取水问题便凸现出来了。

  默默地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列入任务列表之后,杨华继续观察自己的这支建炕大队。

  一个时辰后,各式石块已经在晒场堆成了一座小山,高石子和泰山的第一批徒弟也先后出师了。

  三十个小队再度在晒场集结,杨华又进行了第二次的队伍调整。根据他之前的观察,那些笨拙有力的被分配到了主要负责搬运的小队,精明手巧的则被分配进了技术含量稍高的垒砌小队。

  队伍一分配完毕,轰轰烈烈的建炕运动便在整个村子展开了。

  每一户几乎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先是一群身体相对强健的男子挑抬着大堆建筑材料,分别堆放在预定好的灶和炕的地方,一言不发而去;接着来了两个小队,一队负责砌灶,一队负责铺设烟道、炕道;这两队人离开之后,不多时便又有一队人赶来给炕盖顶;盖顶的离开之后,又有一队人赶来开始慢悠悠的抹浆、平整,然后吩咐主人家给灶里加柴点火烘干之后,又匆匆而去。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阻塞停滞。

  高石子和泰山往来穿梭到处指导,初是还对只站在晒场发号施令、调派队伍的杨华颇有微辞,其后便彻底心服了。他们两个也参与过不少修建工程了,其间自然也有不少分工协作的场景,但像杨华做到丝丝入扣且有条不紊的,几乎是第一次。一时间,二人心底里对杨华的评价都大为改观。

  各个工程小队由于只分配指定的内容,队伍又都是些本身就有技术的匠人,完成过一两家后,便纷纷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做起事来也越来越熟练,完成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每完成一家他们都要赶回晒场,等候杨华的下一步安排。

  杨华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人手调动,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新手。不过他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绘制一副村子的平面图,分别用记号标注各家各户的完成进度。

  如此一来,虽然他一直坐镇晒场,但整个村子的情况都尽在掌握之中。几十座房子而已,这样的数量级对他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一碟,计算和分配这点数列,就跟玩儿似的。

  为了完善自己的指挥系统,他又让林找来一批腿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孩童,专门充当传达之职,各队之间的衔接更趋完善,工程完成速度也越来越快。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j11.cc。白洁小说手机版:https://m.bj11.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